河南省功能盐材料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原工学院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建设,拥有完善的科研条件及实验场地,具有完备的研究生资助体系政策,欢迎参加202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咨询调剂,拟接受调剂专业与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材料与化工等专业相同或相近。
 一、平台简介
 
 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及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科研动力,发挥产学研优势,凝聚科技力量,中心获批组建了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实验室及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8人,其中博士68人,外籍院士1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原青年拔尖人才1名,实验室面积达到3100 m2,仪器设备原值达到3278万元。中心开展高性能结构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环境催化材料、美化装饰材料和日用洗化材料等领域研发工作,大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
 实验场地
 
 部分仪器设备照片
 
 二、师资队伍
 学术带头人简介
 
 米立伟,男,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工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功能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化工新材料与纳米加工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功能性盐产品河南省工程实验室主任。先后被遴选为河南省功能性盐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微纳米材料与应用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和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米立伟教授是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和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结晶工程、配位化学及纳米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在J. Am. Chem. Soc., Nanoscale, Nano Res., J. Mater. Chem. A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65余篇,论文被引用4020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及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各1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省厅级科技成果奖5项。
 实验室教师队伍
 
  
   
    
     | 序号 | 姓名 | 毕业院校 | 研究方向 | 简介 | 
    
     | 1 | 米立伟 | 郑州大学 | 无机功能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功能盐材料 | 教授/博士、主任/院长、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9)、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Nano Re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65篇,被引4020多次,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等省厅级科学技术成果奖5项。 | 
    
     | 2 | C. Soutis | 剑桥大学 | 复合材料 | 教授/博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曼彻斯特大学航空航天工程系主任、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长和西北复合材料中心主任。在聚合物基体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和失效机理的科学技术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发表文章400余篇,是世界机械领域的权威专家。 | 
    
     | 3 | 吴子杰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 复合材料 | 研究员/博士、曼彻斯特大学ATI项目负责人,英国皇家材料,矿业和采矿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用于航空航天结构的碳纤维加强复合材料的研究工作。 | 
    
     | 4 | 王艳杰 | 华中科技大学 | 新型能源/环境催化材料、无机功能材料、功能盐材料 |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性能能源存储与转换、环境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包括超级电容器、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性性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各1项。在《J. Mater. Chem. A》,《Nanoscal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余篇,其中JCR分区一区论文7篇,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成果奖1项。 | 
    
     | 5 | 张莹莹 | 复旦大学 | 晶体生长与设计、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 | 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4项,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Chemical Communications》、《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Crystal Growth & Design》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一作论文12篇,JCR分区二区以上论文16篇。 | 
    
     | 6 | 黄超 | 郑州大学 | 功能盐材料、仿生新能源框架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仿生催化、光催化、电催化等方面应用 |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原工学院青年骨干教师,毕业于郑州大学无机化学专业,主要研究新能源框架材料在催化、电学等方面应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4项,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期刊上发表SCI二区以上论文4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件,授权2件;获河南省优秀科技论文成果奖。 | 
    
     | 7 | 秦娜 | 福州大学 | 功能盐材料、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 博士/硕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3项,目前主持在研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Langmuir》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其中JCR分区一区论文8篇。。 | 
    
     | 8 | 陈思如 | 吉林大学 | 机多孔材料的制备及气体吸附、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博士/硕士生导师,2015年6月博士毕业于吉林大学无机化学专业,随后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2018年4月出站。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项,中原工学院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项目和中原工学院自主创新应用研究项目各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J. Mater. Chem. A》、《ChemsusChem》、《Appl. Surf. Sci.》、《Nano. Res.》《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Mater. Today. Energy》《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 
    
     | 9 | 熊加斌 | 华中科技大学 | 有机荧光材料的合成,发光性能测试及应用研究 | 博士/硕士生导师,2018年6月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1901264),2020.01 - 2022.12,一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Organic Letters》,《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研究领域包括,有机荧光材料的合成,发光性能测试及应用研究,COF,MOF多孔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开发。 | 
    
     | 10 | 陈孔耀 | 华中科技大学 | 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 | 2017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7项;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Nanoscale》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一区论文8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1项。 | 
    
     | 11 | 石娟 | 武汉大学 | 钠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及有机电解液等储能领域 | 2017年12月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在《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J. Membrane. Sci》、《Solid State ionic》期刊上发表多篇SCI收录论文。 | 
    
     | 12 | 张琳 | 南开大学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光催化、磁性以及电化学等方面应用 | 获批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南开大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原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rystal   Growth & Desig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CrystEngComm》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JCR分区二区以上论文7篇。 | 
    
     | 13 | 金俊玲 | 华中科技大学 | 金属团簇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性研究 | 讲师/博士,2013年6月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2018年6月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目前在已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oordination Chemical Reviews》,《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Inorganic Chemistry》,《Dalton Transactions》,《Crystal Growth & Design》,《CrystEngComm》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8篇SCI学术论文。 | 
    
     | 14 | 刘忠柱 | 郑州大学 | 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改性,功能性膜材料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 | 主持纺织工业联合会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主持校级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和教研项目各1项;参与相关科研和教研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7篇,EI论文1篇,中文核心论文8篇,教研论文2篇;参与申请发明专利9件,授权2件;参与出版教材2部;2019年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 | 
    
     | 15 | 李玉南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 2017年7月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Nano   Research》,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Science Bulletin》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 其中JCR分区二区以上论文6篇。 | 
    
     | 16 | 崔思文 |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新型能源转换技术在金属腐蚀防护领域的应用研究 | 博士,中原工学院讲师。2012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新型能源转换技术在金属腐蚀防护领域的应用研究,在Nano energy、Nano Research、Chemical   Science等期刊已发表SCI论文8篇。 | 
    
     | 17 | 乔辉杰 | 郑州大学,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催化、有机合成等方面应用 | 博士,在金属有机化学、过渡金属催化、C-H 键活化等研究领域已有多年的工作积累,以第一作者在 Organic Letters (中科院JCR一区),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中科院JCR一区), Advanced Synthesis&Catalysis (中科院JCR二区)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6篇,会议论文2篇,并以非第一作者发表SCI 论文7篇。申请者在近期开展了MOFs材料、COFs材料的可控构筑课题研究,相关工作正在开展中。 | 
    
     | 18 | 翟黎鹏 | 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 |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 | 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新型COFs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在《Chemistry of Materiasl》,《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 19 | 刘静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 讲师/博士,2019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主持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Electrochimica Acta》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一作论文8篇,JCR分区二区以上论文8篇。 | 
    
     | 20 | 陈鹏静 | 华东师范大学 | 绿色催化,新型功能材料合成 |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发表国家专利2篇,省级在研项目1项。 | 
    
     | 21 | 韩点点 | 南开大学 | 能源材料 | 在《J. Mater. Chem. A》、《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RSC Adv.》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篇,其中JCR分区二区以上3篇。 | 
    
     | 22 | 倪志慧 | 北京理工大学 | 金属氧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 | 博士研究生,讲师。201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化学专业。现从事多金属氧簇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主持省科技攻关项目1相,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 
    
     | 23 | 邵志超 | 郑州大学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 2013年-2020年在郑州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一直从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小分子催化和重金属离子去除方面的研究,在配位化学、纳米材料制备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工作基础和丰富的经验积累,研究成果在《Chem. Mater.》, 《J. Hazard. Mater.》,《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hem. Commun.》等权威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 
    
     | 24 | 李鹏宇 | 天津大学 | 功能高分子材料、绿色催化、介孔碳材料、纳米发电机 | 博士,主持在研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原工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项。在《Adv. Synth. Cata.》,《Catal.Today》《ACS Sustainable Chem. Eng.》,《J.   Ind. Eng. Chem.》《ChemCatChem》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中科院分区二区以上论文11篇。 | 
    
     | 25 | 艾文英 | 北京师范大学 | 有机合成及金属催化领域 | 博士,在天然产物有机全合成方面,利用o-QM   Diels-Alder reaction 构建螺缩酮杂环并将该方法成功用于天然产物Virgatolides A-C系列分子的骨架构建中。 在金属催化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钴、锰配合物,并将其应用于液态有机物储氢技术研究中。 | 
    
     | 26 | 马佰位 | 四川大学 | 不对称合成、有机合成、有机共价框架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其性能方面 | 博士,以手性辅氨醇衍生物为配体,   [RuCl2(C6H6)]2 为催化剂,首次实现了嘌呤衍生物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高对映选择性地合成具有抗 HIV   病毒的替诺福韦及其类似物。 | 
    
     | 27 | 冯俊波 | 郑州大学 | 精细化学品加工、催化材料 | 博士, 2019年6月博士毕业于郑州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研究方向:1精细有机化学品合成技术2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制备。参与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项。在《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Journal   of Chemical Thermodynamic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JCR分区二区以上论文2篇。 | 
    
     | 28 | 李园园 | 华中科技大学 | 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电催化、超级电容器等能源领域。 | 2017年6月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曾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项,目前主持在研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项、中原工学院青年人才创新能力基金项目1项。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Electrochimica   Acta》,《Nano Energy》,《Nanoscale》,《ChemElectroChem》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JCR分区二区以上学术论文10余篇。 | 
    
     | 29 | 吴学领 | 天津大学 | 固态电解质及储能器件 | 2017年1月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 
    
     | 30 | 李丹 | 华中科技大学 | 太阳光伏材料与器件 | 2017年12月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光学工程专业 | 
    
     | 31 | 丁慧丽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ODS钢、马氏体钢的性能研究,硬质合金,颗粒弥散强化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 | 201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方向主要为纳米颗粒弥散强化金属基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出具有良好高温稳定性能的纳米氧化物颗粒弥散强化铁素体钢;研发制备出高强度且具有良好低温韧性的纳米碳化物颗粒弥散强化钨合金;并基于自主研发制备的材料探索出基于内耗和磁性测试的两种可快速无损检测材料韧脆转变温度的新实验方法  | 
    
     | 32 | 王磊 | 北京化工大学 | 功能盐材料、电催化材料在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及水处理等领域 | 2018年6月博士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在《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Electroanalysis》,《RSC Advance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 
    
     | 33 | 王卓 | 湘潭大学 | 钠/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合成改性及其电化学-力学耦合机理研究 | 2019年6月博士毕业于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师:毛卫国 教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J. Power Sources,Electrochem. Acta,J.   Phys. D: Appl. Phy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JCR分区二区以上论文7篇。 | 
    
     | 34 | 李萍 | 厦门大学 | 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 201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导师:曹泽星 教授),目前已在《Organometallics》,《Dalton Transactions》,《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RSC Advances》,《Theoretical Chemistry Accounts》,《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 | 
    
     | 35 | 杨利婷 | 郑州大学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在催化、有机合成等方面应用、功能盐材料 | 博士,在自由基有氧氧化反应、过渡金属催化、含硫化合物合成及NHPI衍生物合成等研究领域已有多年的工作积累,以第一作者在Asi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会议论文2篇,并参与发表SCI论文3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 
    
     | 36 | 卫武涛 | 郑州大学 | 功能盐材料开发、功能微纳米材料在催化和储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 硕士,助理研究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Nanoscale》,《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Nano   Research》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中科院JCR分区一区论文8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HOT article 1篇,论文被引485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纺织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壹等奖2项。 | 
    
     | 37 | 张电波 | 河南大学 | 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制备及加工;新型高压水系储能体系 | 硕士,助理研究员。2012年6月硕士毕业于河南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5项。目前主要负责实验室安全、大型设备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 | 
    
     | 38 | 刘宁 | 天津大学 | 功能盐材料 | 硕士,助理实验员。主要从事功能盐材料、高性能环境催化材料的设计合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 
    
     | 39 | 段林林 | 郑州大学 | 功能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 | 硕士,助理实验员。2016年6月硕士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工艺专业,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medical   Physics & Engineering Express》、《Applied  Surface    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 | 
   
  
  
 四、实验室部分成果列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米立伟,功能配合物用于高性能全固态多元硫化物超级电容器器件的设计与组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01-2020.12(批准号:21671205)
 2、米立伟,异相/异质结构镍钴基化合物的构筑及其离子/电子传导性能的优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2019.01-2021.12(批准号:U1804126)
 3、张莹莹,基于软硬酸碱理论的多组分有机金属框架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7.01-2019.12(批准号:21601212)
 4、王艳杰,金属硒化物异质结柔性复合电极材料的可控设计及在超级电容器器件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8.01-2020.12(批准号:21701202)
 5、黄超,高性能金属有机骨架纳米薄膜材料的可控构筑及其催化性能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18.01-2020.12(批准号:21701201)
 6、陈思如,h-BN限域过渡金属纳米催化剂高效催化电化学合成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20.01-2022.12(批准号:20912189)
 7、熊加斌,基于手性AIE金属有机骨架的圆偏振发光性能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020.01-2022.12(批准号:21901264)
 代表性学术论文(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100余项)
 1、翟黎鹏、米立伟等,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20, DOI: 10.1021/acs.chemmater.0c03614. 中科院分区:一区,IF: 9.567.
 2.、卫武涛、米立伟等,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9,11, 32269-32281. 中科院分区:一区,IF: 8.901.
 3、卫武涛、米立伟等, Nano Research, 2017, 10(11), 3726-3742. 中科院分区:一区,IF: 8.183.
 4、陈思如、米立伟等, Nano Research, 2019, 12,2774-2780. 中科院分区:一区,IF: 8.183.
 5、陈孔耀、米立伟等,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2020, 5(1): 50-58. 中科院分区:一区,IF: 6.395.
 研究生部分论文成果
 1、李高杰,Nanoscale, 2020,12, 8493-8501, 中科院分区:一区,IF: 6.895.
 2、张向丹,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30604, 中科院分区:三区,IF: 3.998.
 3、张向丹,Electrochimica Acta, 2017228, 274-281, 中科院分区:二区,IF: 6.215.
 4、黄少博,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2017, 4, 中科院分区:二区,IF: 5.958
 5、王楠楠,ChemNanoMat, 2017. 3, 269-276. 中科院分区:二区,IF:  3.384
 部分毕业研究生就业/就读情况
 
  
   
    
     | 序号 | 姓名 | 专业 | 指导教师 | 毕业时间 | 读博/就业 | 
    
     | 1 | 高阳 | 无机化学 | 米立伟 | 2015 | 复旦大学 | 
    
     | 2 | 肖维东 | 无机化学 | 米立伟 | 2016 | 郑州大学 | 
    
     | 3 | 张向丹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米立伟 | 2017 | 郑州大学 | 
    
     | 4 | 王楠楠 | 无机化学 | 米立伟 | 2017 | 中科院化学所 | 
    
     | 5 | 黄少博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米立伟 | 2017 | 北京科技大学 | 
    
     | 6 | 郭凯璐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米立伟 | 2017 | 兰州大学 | 
    
     | 7 | 黄沅辉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米立伟、潘玮 | 2017 | 韩国釜山大学 | 
    
     | 8 | 卢殷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米立伟 | 2019 | 北京科技大学 | 
    
     | 9 | 周少杰 | 材料物理与化学 | 米立伟 | 2019 | 白鸽磨料磨具有限公司 | 
    
     | 10 | 李高杰 | 材料与化工 | 米立伟 | 2020 | 武汉科技大学 | 
    
     | 11 | 陈雪丽 | 材料与化工 | 米立伟 | 2020 | 江苏大学 | 
   
  
  
  
 五、接受调剂专业和联系方式
 1、接受调剂专业
 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学术学位)、080502材料学(学术学位)、080503材料加工工程(学术学位)、085600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
 欢迎相同或者相近专业考生咨询、调剂(初试科目需包含数学)。
 2、联系方式: 欢迎相近专业上线考生加微信群咨询,微信群二维码
 
 联系电话:0371-69975839
 实验室网址:https://camr.zut.edu.cn/
 研究生招生信息:https://camr.zut.edu.cn/info/1082/1885.htm
 六、研究生奖助体系
 1、助学金制度
 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6000元。
 中原工学院研究生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
 2、奖学金制度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生20000元,按国家分配比例评选。
 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分别设省级、校级学业奖学金,奖励比例分别为40%、60%左右,奖励标准分别为8000元、4000元。
 研究生单项奖学金:设有科技活动奖、突出业绩奖、研究生创新奖等。
 3、三助岗位设置(助管、助教、助研)
 设有助教、助研、助管、兼职辅导员等岗位,学校统一岗位标准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