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先进材料研究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化科教结合,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心将立德树人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以“学术理想与学术道德”为研究生新生第一课,通过入学阶段教育,因势利导做好思想教育工作,鼓励研究生新生勇于肩负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引导研究生培养科学精神。
中心不断优化导师队伍,全面提升研究生指导水平: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学术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从导师的定位、专业指导职责、学术发展引领三个方面规范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职责,强化导师职责意识。
中心注重营造学术创新环境,优化研究生的成长空间:支持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学术交流,不间断的邀请包括国内外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做学术报告,营造出高层次、国际化、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有效促进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发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
中心2022届研究生即将毕业,他们于2019年9月入学,经过半年的专业学习,便迎来了新冠肺炎的大流行。在严格按照上级疫情部署的前提下,科研时间被大幅度压缩,他们将能够开展实验的时间合理规划,将有限的科研时间发挥出最大价值。在与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得到了历练和成长,也取得了优异的科研成果,圆满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任务。现在,我将带大家走进中心毕业研究生们的研学时光,一同回顾过往的岁月,聆听他们的故事。
“坚定目标,砥砺前行”

杨修贝
杨修贝同学为材料学2019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的制备及应用。累计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影响因子:12.732)期刊发表一篇,并被评为热点论文,另外参与发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stry of Materials、ACS Materials Letters、Materials Letters、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等国际著名期刊,受理专利2件。
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漫长的科研之路,从进入到实验室的第一天,在老师的建议下,前期一直在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学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学习新的知识,为之后的科研路夯实基础。这几年,雷打不动的作息,三点一线的轨迹,没有寒暑假。在此期间,加强科研基础,每天都会在实验室合成材料、装电池,以提高装配电池的质量,打牢基本功。科研之路并不是平坦的路,需要坚定目标,不怕困难,遇到问题的时候沉着冷静的面对。
“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科研人员既要有严肃、严密和严格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二者不可缺一”

卢贵珍
卢贵珍同学为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电极材料的设计及光催化应用,以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已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影响因子:9.226),Inorganic Chemistry(影响因子:5.165)期刊发表SCI论文2篇,其他SCI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2件;获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校优秀“五好”学生等荣誉。
针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卢贵珍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可设计性,探索了金属有机框架作为电极材料组装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并首次实现摩擦纳米发电机在自驱动光催化有机大环化合物[2+2]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科研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卢贵珍也曾在实验失败的时候气馁,也经历过很多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焦虑。但她没让这种消极情绪影响自己太久,而是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入挖掘课题。他认为,做科研,就是要耐得住性子。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艰苦漫长的科研历程。
“耐得住寂寞,不在失败中迷失”

叶子森
叶子森同学为纺织工程专业2019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镁离子电池。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16.806)期刊发表SCI论文一篇,受理专利1件。
科研之路不会一蹴而就,是一段艰苦且漫长的历程,叶子森在前期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困难重重,刚开始撰写论文时反复修改,但他能够坚定目标,在焦虑面前能够沉得住气,越是困难,越是努力。同时,叶子森在科研上投入大量时间,2019年夏天提前入组,此后的每个寒暑假都积极申请留校做实验,在此期间,加强科研训练,坚持每天装配一组电池,两个月内组装出1000个电池,提高了电池的容量和循环性能。
叶子森在科研之余也不断为实验室做出自己的贡献,管理整理耗材,帮助老师管理实验室,指导师弟师妹们做实验,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业精于勤,荒于嬉”

孙浩洋
孙浩洋同学为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锌离子电池负极改性。攻读硕士期间,在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6.024)期刊发表SCI论文一篇,另在Electrochimica Acta期刊参与发表SCI论文一篇,受理专利2件。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艰苦漫长的科研历程。从学会查文献、看文献到做实验、发表论文,他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使自己从一个实验小白变成了趋向成熟的科研学者。三年的时间里,他常年如一日,合理规划科研时间,并坚持每天1个小时的有氧运动,使自己保持充足的体力来迎接第二天的科研工作。这种有规律和有计划的安排使他每天过得很充实、很快乐。
孙浩洋在科研之余热衷于公益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的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并在2022年初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因表现突出,获得家乡政府颁发的“最美抗疫志愿者”称号。
“让喜欢的事成为生活”

王文杰
王文杰同学为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摩擦电纳米发电机中的应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rystEngComm(影响因子:3.545)发表SCI二区论文一篇。
科研之路不会一蹴而就,王文杰在前期探索,论文撰写中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在性能测试,写作不顺时能够静下来一点一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越是困难,越是迎难而上。如今,围绕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摩擦电纳米发电机中的应用研究,已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
王文杰在科研之余也不断指导师弟师妹们做实验,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